Weekly HK (韓國媒體) – HK Elim Presbyterian Church韓國學生在ECH的事工服務回顧 (翻譯)

4月13日,Pastor Park 帶領約二十位來自Hong Kong Elim Presbyterian Church在香港留學的韓國大學生,探訪了香港本地的播道兒童之家,該機構主要為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住宿服務和照顧。我們在那裡舉辦了一個韓語工作坊,分享了韓國的傳統遊戲 (딱지치기 ttakji-chigi和제기차기 jegichagi) 、和孩子一起打籃球,跟他們介紹了韓國的飲食文化,還參與了家舍壁畫復修。

睇睇部分影片片段:

起初,我們跟播道兒童之家家舍孩子有些陌生感和疏遠感,但經過一起遊戲和活動時間後,孩子們便帶著燦爛的笑容和熱情走近我們。儘管他們面帶笑容,但我也能感受到這些孩子所經歷的痛苦和困難。那裡的大多數孩子因家庭暴力和不和而與父母分離。因此,我在接近他們時很謹慎,擔心對孩子造成壓力。然而,當我們教導他們唱讚美詩歌和玩傳統遊戲時,孩子們開始敞開心扉並樂在其中,這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猶豫、擔心。我想:「啊!他們也是上帝所愛的孩子啊!」。

當我意識到自己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或提供幫助後,那既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憐憫。然而,當我領悟到上帝能夠做到我不能做到的事情時,我便用有限的語言和動作向孩子表達上帝的愛。我知道上帝會溫柔地醫治我最小的傷口和悲傷,祂也會對這些從小就經歷困苦的孩子們施以恩慈,以及為他們準備。這次經歷帶領我有此禱告:「上帝啊!請看顧這些孩子,與他們相遇並陪伴他們啊!」我希望與這些孩子所度過的短暫時光,能為他們的傷口得到一點安慰,能在他們痛苦記憶中增添一點兒快樂回憶。最後,我期待著下一次的探訪,並繼續祈禱上帝的愛能觸及他們的心靈。

播道兒童之家的捐贈者NRG Taekwondo的Master Rae No,在這次義工活動中扮演著橋樑的角色。與他人分享這種參與的愛心確實是美麗的。大學生們將愛傳遞給弱勢孩子,有愛的孩子才能跟別人分享愛。我期待著這樣的活動繼續延展下去。

關於播道兒童之家 (ECH)

播道兒童之家於1956年由一位美國傳教士在香港創立。這個非政府組織致力於支持和照顧孤兒、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機構的部分資金來自助養計劃捐款,用於兒童的全人發展。

www.ech.org.hk

<文本和照片由香港以琳教會韓國學生事工提供>

https://www.weeklyhk.com/news/view.php?idx=27447

「愛‧傳承 物業捐贈感恩會」- 院友家屬燃亮無家青年未來

播道兒童之家第一代院友家屬,傳承著創辦人申路得姑娘效法基督的愛,慷慨捐贈了位於九龍城一個2,000呎的物業,讓機構有自置居所,在社區提供更多宿位供 「長青共住」,開展「生命同途 –總有你鼓勵」服務。「愛‧傳承 物業捐贈感恩會」於4月2日在播道兒童之家禮堂舉行,見證一代一代傳家愛。

感恩會出席嘉賓包括物業捐贈家庭–麥希捷先生、麥笑薇女士和她丈夫(50年代院友段一勤大哥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主席蘇振豪先生、播道會總會總幹事陳永就牧師、播道兒童之家董事會主席劉國華先生,與眾院舍孩子、青年代表及同工共同見證主恩。感恩會中各位嘉賓的分享,讓那些有家庭缺失的青少年明白和感受到珍貴禮物送贈的背後,傳承著那份無私的愛。

讓愛連繫社區

播道兒童之家董事會主席劉國華先生講述「長青共住」服務的緣起及致歡迎辭,董事會從青年服務的更新發展出發,孕育了長青共住服務的構想。麥氏家庭物業的捐贈,讓愛傳承,並連繫社區。感恩會在ECH敬拜隊帶領下呈獻讚美之聲,接著羅美珍院長娓娓道來青年家舍服務發展史,並對未來的期許。

亮燈啓動傳承使命

物業捐贈感恩會進行了「亮燈儀式」,主禮嘉賓包括物業捐贈家屬、總會董事會成員以及受助者一同燃亮服務新一頁。嘉賓們將代表青年家舍服務八大元素和培育方向的啓動卡,包括:安居、同行、福音、知識、連結、資助、等等,一同插入並啓動亮燈,喻意新服務讓青年人對未來職涯發展有盼望,點亮的燈光代表著「長青共住」(Stand by You) 計劃踏進新里程,見證獅子山下有「愛.傳承」。

在香港,人人為了一個小小蝸居奮鬥一生,無家青年為居住花費了大部份薪金,也只能換來一個小小的劏房,要儲錢進修爭取上流的機會何其渺茫。另一方面,退休宣教士奉獻一生於海外宣教,回港後亦未能找到合適居所。有播道兒童之家的第一代院友家屬捐贈物業,真的對我們十分激勵。該物業單位寬敞實用,並鄰近九龍城,交通便利,生活所需一應俱全,用作社區住房服務,十分合適。這自置居所,可締造他們共住的空間,有彼此交流、生命相互增潤的機會,期盼一代一代地傳承使命。

主禮嘉賓進行「亮燈儀式」

(左起:播道兒童之家董事會主席劉國華先生、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總幹事陳永就牧師、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主席蘇振豪先生、麥希捷先生、麥笑薇女士、播道兒童之家院長羅美珍姑娘、ECH家舍青年鄺鈺斌先生)

「獅子山下愛.傳承」- 麥笑薇女士分享

物業捐贈家屬代表麥笑薇女士(Mimi姐),分享捐贈物業的領受。她表示︰「神恩待我們,縱然怎樣艱難,神有豐富的預備。」「感謝神,有申姑娘犠牲一生湊大了段一勤,神把他賜給我 (成為我的丈夫) ,他可以領受福音信主,若不是這因,成就不了今天的果。」她分享自母親離世後,遺產物業一直無人居住,一天神感動了她,萌生捐贈物業予一勤哥長大的播道兒童之家的念頭。此物業的繼承權可是四兄弟姊妹共同擁有,當Mimi姐提出時,四兄弟姊妹都一致贊成。她分享:「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祂就必成全。」詩篇37:5,此事顯出主奇妙帶領,藉著人的手傳承主的愛,將物業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願意「把神所賜的福交給神使用」。

麥笑薇女士與段一勤大哥哥

家舍青年Jessica以一幅「家」字的二次創作畫作回饋捐贈者,在創作中展現一個充滿愛與和平的家。天使在星光下輕鬆釣魚,代表一個可讓青年休息、成長、得到方向的家,有屋、有「人」、有「主」就是家(「 」字是創院之初,由時任恩泉堂何道彰牧師設計的一個自創「家」字) 。

感恩回饋  青年分享

家舍青年宿生及院友Kyle, Lynn, Gary及Icy, 分享了受助之情。有青年表示在家舍學習照顧自己,在迷惘中找到輔導支援和關心,他們把青年家舍視為人生綠洲,一個給予力量和憩息之地。在這個節奏快、高壓的香港社會中,這個地方帶來了愛的活泉源、堅定的支持和無盡的鼓舞,孕育著他們未來的希望。一位年青人分享他未來的目標是「50年後也要捐一個單位給播道兒童之家!」,另一位已成為了家舍的替假家長的院友,立志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自己的經歷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可見家舍服務為年青人帶來的生命意義。

異象.契機

保羅文化中心董事會副主席羅兆泉牧師以短片分享宣教士的短期住宿需要,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香港差會劉迦祈宣教士亦分享了「長青共住」計劃的意義和契機,宣教士和年青人如何彼此祝福,讓生命影響生命。

萬事互相效力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 8:28。 播道會總會總幹事陳永就牧師憶述,2年前如何在神面前「發夢」、禱告、等候,為家舍青年及宣教士過渡居所的需要尋求事工方向,從無到有,上帝的恩典透過麥氏家庭成就了不可能的美事,「不能發生的真的發生了」! 就讓好的種子種在好土上。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總幹事陳永就牧師致謝祝福

播道兒童之家感謝麥氏一家捐贈物業單位,提供更多宿位讓無家青年與成年人共住,在社區擴展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Life Coaching – Always Stand by You”, 無家青年可走出自立生活的困局,向著標竿直跑!

兒童院護服務 – 夜間院舍助理

  • 工作時間:
    • 每週工作33小時
    • 每周至少四晚留宿值夜,時間另計
  • 工作範圍:
    • 主要負責執行晚間家舍當值工作
    • 照顧女中學生
  • 履歷要求:
    • 中五或以上程度
    • 有院舍經驗者優先
  • 待遇:
    • 薪津可達HK$16,000 (包括留宿津貼)
    • 年假14天

應徵者須認同本機構異象,具團隊合作精神;有意者請繕履歷及待遇寄九龍黃大仙沙田坳道120號 行政主任收,或電郵info@ech.org.hk (兩個月內未獲約見作落選論,申請人之個人資料將在完成招聘程序銷毁)。 因應「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已實施,本機構將會要求獲聘任人士自願進行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

《給領養孩子新的「家」》- 可兒

小宿生可兒(化名)被領養到澳洲開展了新的一頁,是播道兒童之家的一大喜事。播道兒童之家照顧過無數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可兒有幸,走出家庭缺失的傷痛,可以在一個安穩、充滿關愛的家成長。新家庭為她燃點希望、改寫生命。成為外籍家庭最小的妹妹,她很快已融入新生活。

領養孩子新生活

一般人認為領養對象只限於嬰孩?  8歲的宿生可兒(化名) 經社署轉介被領養到澳洲生活,能夠為可兒安排到合適家庭給她一個新的「家」,是一件難能可貴、可喜可賀的事。疫情後,來自海外的領養家庭一家人親自來香港,認識可兒及護送她到澳洲開展新生活。這家人更送上一匹小馬,牠與她可以一起長大呢!

可兒最怕用英語跟新家人交談,唯有用所學的簡單會話,加上小朋友的身體語言來溝通,她會給外籍爸爸一個深情擁抱,就是最實在的表達。她的外籍哥哥姐姐們都願意陪伴她、教導她,可兒很快便適應當地生活,英文不但突飛猛進,而她更愛吃西餐,因為可以加茄汁啊!

祝福送別孩子

雖然可兒入住播道兒童之家不足兩年,她很快已經跟各社工、家舍家長及孩子們熟絡,她的成長路上充滿了愛的點滴。她要離鄕別井,到一個陌生地方及家庭生活,大家都依依不捨。家舍家長、孩子及同工用心為她預備歡送會,大家把在院舍一年多的照片集合製成紀念相冊及短片送給她,載滿愛的回憶,家舍家長特別為她做識字圖卡簿,方便她學習英文詞彙、陪她看YouTube學英文、又教她親手製作見面禮給外籍媽媽,送上愛意。聚散有時,緃然不捨,衷心祝福可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大家亦再為新入宿孩子努力。

家舍家長桂禪很愛錫可兒,臨別依依,不忘告訴她這機構服務的初心 -「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

天父看顧可兒,新的「家」,有爸爸和媽媽,有五位哥哥和姊姊,祝福她在大家庭、新天地做個可愛受教的孩子。

《真的「無所謂」?! 》–亞藍

每次見到阿藍(化名),她總是笑臉迎人,跟她說任何事、任何要求,她總是回應「無所謂」、「是但喇」。 我們知道她成長路上遇到不少困難,所以我們初見她那陽光笑容,不計較、沒脾氣、「抵得諗」,我們自然會欣賞她的正面態度。

然而,跟她相處的日子久了,我們漸漸發現阿藍不是真的「無所謂」。 嘴巴說「無所謂」,但是她的臉上表情已透露心底裡其實是「有」所謂,表裡不一令阿藍的笑容漸漸地蒙上了一層隔閡。

導師與阿藍一起探索「無所謂」背後的想法,阿藍方才發現成長中所遇到的困難,令她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她以為凡事只要接受、滿足別人的要求,寧可自己委屈,便可以避免與人有衝突,可是那份無奈積壓在心頭,只有令她更無視自己真正的想法、喜惡感受,導致不懂善待自己,用了單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最後不斷重複這惡性循環。

當她知道問題背後的原因,頓時感到「人生有出路」,導師鼓勵阿藍往後開始去學習表達意見和關顧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不再每事都說「無所謂」,學習如何愛惜和保護自己。

《此心安處是吾「家」­》- 院友世明

播道兒童之家照顧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67載,服務超過1,400人次及1,300個家庭,當中不乏感人故事。個别孩子被領養到海外開始新生活,長大後不忘回港尋找「家的足跡」。

9歲獲領養到澳洲生活的馮世明,因著神的保守帶領,在澳洲開展新生活,落地生根,並遇到他的終身伴侶,築起自己的愛巢,開枝散葉,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世明兒時
世明及家人

家的足跡

每隔一段時間,世明便回到播道兒童之家與院長及同工聚舊。疫情終於過去,世明早前專程再次帶同家人回這「家」,並向親友及兩位兒子介紹他的童年生活。性格有點浪漫的世明,原來10多年前在播道兒童之家門外的大樹下成功求婚,可見這「家」在他生命中佔了個重要位置。身為爸爸的世明,喜歡帶同自己的小朋友,認識他兒時的生活,「這走廊、這禮堂」都勾起很多回憶;回到當年求婚的現場,更向小朋友娓娓講述爸媽愛的故事及趣事。

2007年回港探訪
2023年帶同家人回港聚舊

世明能擁抱自己的過去,活出更美好的明天,充滿正能量。走過不同年代,播道兒童之家的服務亦與日俱增,全方位照顧來自破碎家庭或有需要的孩子,一代代傳承下去。

《暖暖小夜燈 》- 康妮

原生家庭因濫藥問題,未能好好照顧康妮(化名),無奈她4歲便入住小型兒童之家,那裡有固定的照顧者(一對夫婦)及輪班姑娘,過了一個穩定的童年。但小妮子步入青春期後,眼見同齡的女孩一個個離院,與年幼的孩子又格格不入,甚至引爆潛藏的孤獨無助感,向關心她的人大發脾氣。

社署姑娘聯絡轉介她到臨床心理學家治療情緒問題,同時幫她轉換環境,於是康妮16歲搬進以中學生為主的宿舍,結識新的舍友,有多點自由,但規矩還是要守的! 就如她習慣開燈睡覺,現在只可以小夜燈代替。

品學兼優還是不夠?

沒有原生家庭的庇蔭,身邊的親友都督促她要學業有成,好好過渡自立,久而久之,她對自己的要求也高。不負眾望,她的確品學兼優、文武雙全,對藝術也有根基。她充滿運動細胞,是校隊跑步成員,懂柔道,乒乓球、游泳、獨木舟等户外運動,曬得一身古銅色,本應散發著無限青春朝氣…可是,眼前嬌小的她,身型有點駝背,欠缺這年紀本來的陽光正能量。原來當各樣事都看似美好時,她還是覺得不足,自卑心理縈繞不散;這次小妮子介意自己的外表,覺得身型未達標。本身一點也不胖,竟用了極端方法幫自己「減肥」。

及時幫助 健康無價

暑假過後,臨床心理學家診斷康妮患上厭食症。宿舍轉介她到由滙豐銀行慈善基金透過香港公益金撥款資助的3R計劃*,安排醫療及輔導服務,以作跟進。短期內,3R家庭醫生轉介她到3R精神科及營養師評估,給她藥物並即時驗血。康妮感恩得到及時幫助,心情變得輕鬆點,各專業也給她寶貴意見。以為步入平穩,怎料康妮繼續參加學校跑步比賽,在陸運會800米跑中暈倒,校方立刻召喚救護車治理。在醫院內,社署姑娘向醫院請求排期轉介公立醫療服務,好讓大家安心,但康妮似乎並未有吸取經驗,繼續參與龍舟訓練,結果又一次暈倒,送到醫院休養。

打好基礎  迎接將來

康妮自認有點固執,喜歡堅持己見,一方面自我要求高,追求卓越,另一方面自我形象偏低,總把自己比下去,她的睡眠也出現問題,唯有靠床邊的小夜燈給她一丁點温暖、安慰和陪伴。祈盼康妮在眾多社會福利幫助下康復起來,打好健康的基礎,以無比的體育精神,為喜愛的事情振作,不再活在別人的目光下,珍惜無價的身心健康,迎接美好的前程。

*適時、適切、跨専業團隊計劃 (3R) https://www.ech.org.hk/服務/3r-project/

《「奶白旋風車」車長》- 陳文耀前院長

播道兒童之家院護的工作,走過不同年代,在「恩典號列車」上,載著孩子走過奇妙的生命旅程。已離任多年並移居海外的陳文耀前院長(文耀哥),月前難得回院聚舊,新舊同事在同一個「家」,不同的時空,數算著載滿的恩典。時空穿梭回到八十年代,這位前院長,因著基督的愛,為孩子需要著急,謙卑服侍。籌募申請購買新院巴 – 孩子稱它為「奶白旋風車」,背後傳承著愛的故事。

陳文耀和哥哥在1956年是第一對入住播道兒童之家的孩子,是創辦人申亞姨培育成長的第一代院友,1982年在美國社工系畢業,返回ECH任職院長15年,其後在加拿大從事宣教及輔導的工作。文耀哥心繫「兒家」,他和太太Annie的到訪,彷佛遠洋吹來一陣暖風,讓愛凝聚,同頌主恩。

「奶白旋風車」信心供應

八十年代播道兒童之家全院60位小朋友之中,50位在12歲以下,分別就讀7間小學和2間幼稚園,用了9年的一輛7座位小巴每天來回共十多次接送孩子上不同學校及回院,真的不敷應用。因此35年前,ECH要籌募港幣25萬,買一輛16座小巴,當籌得港幣10萬時,ECH已憑信心先付上訂金,祈禱等候神的供應。同工上下也參與捐助,文耀哥讓孩子也捐出零用錢,反應熱烈。祗是數月的時間,教友奉獻支持,眾人關顧,讓全新的院巴得以投入服務,見證主恩夠用。

愛的點滴

院舍在籌募經費、申請購買16座院車後,要找一位合適的司機,都是艱難不過的任務。院舍院車就有個不一樣的車長。

文耀哥分享:「當年買了這部Toyota Hiace 16座小巴(孩子們稱它為「奶白旋風車」),大家都非常雀躍興奮,那時我充當短暫時間司機,接送孩子們返學、放學,這是我最享受工作的一段時間,比坐辦公室更開心。」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老師在放學時問一個孩子:『妳的司機到未?』,孩子說:『他不是司機,是院長啊!』在車上是我與孩子們建立關係最好不過的環境,不是高高在上的「院長」,是文耀哥,領受主恩滿滿。」

「奶白旋風車」又名 “The Hallelujah Van” ,是孩子命名的,難怪文耀哥那麽感恩,也激勵新舊同事拓展資源上,深信主的供應。

「這車也是表明慈愛的天父上帝,一次又一次活生生的證實祂的信實與供應。」

「恩典號列車」愛的傳承

文耀哥雖然因為家庭缺失兒時入住播道兒童之家,今天已兒孫滿堂。他領受上帝的愛,秉承申亞姨大愛精神,願意以順服祂的心,成為流通管子,把基督的愛和生命一代一代的傳遞,祝福過不少的孩子。

60多年前,從第一代院巴,發展到今天孩子坐「保姆車」上學,由同工在附近接送,見證著愛的傳承

文耀哥補充:「16座大van車身上是沒有標上「播道兒童之家」字樣的。
車身上的「」(家) 字,這「宀」部首解為有堂有室的屋,部首之下是個「住」字,意即「主」是在這屋內、一家的主,人在一旁,是刻意的造字,字典上沒有的。車在外邊行駛,很多途人都會問這“”是甚麽字,怎樣讀,這-舊「」字沿用了多年,後來才改回用通用的家字。

早期ECH中文全名是“播道會兒童之家”,後删去“會”字,與播道神學院和播道醫院名稱看齊。」

「恩典號列車」上,文耀哥走過50-90年代。回院短聚,他所憶述的,全都是感恩的事;他所展露的,全都是關懷之情,讓愛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