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申路得姑娘

那些年,一個遠方來的姑娘

 

那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未結束,在美國密芝根州長大的申路得姑娘獲上帝呼召要到中國去服侍孤兒。大戰結束後,她即啟程前往廣州,到孤兒院去教小朋友英文,自己同時學習中文。後來中國政局有變,她和其他宣教士在1949年南下香港。

當時因為香港播道會還沒有慈惠工作,她便到學校去教聖經班,熱心投入兒童工作。她在一封寫給孩子的信裡提到:「1955年,香港滿是無家可歸的難民和孤兒寡婦,社會福利署有見及此,便請播道會開辦兒童院幫助收容孤兒。」

原來要找一個收容孩子的地方十分困難。申姑娘不住為此禱告,三個月後,有人打電話給她,說因為暫時離港,可以將他的房子租給她。就這樣,開始了播道兒童之家的前期工作。

1956年,神為她們預備了慈雲山一座小小的建築物,她正式創辦了播道會兒童之家(後改名「播道兒童之家」),自己當院長,收容了二十多位五歲以下失去了父或母的兒童。

但問題天天多,申姑娘並不能「免俗」,只是神為她滿滿的準備好。「我們要交租、買食物、衣服和日用品等,又要請職員幫忙照顧孩子,哪裡來這些錢?」她寫道。第二天,神的回覆便來了。「我們收到一封從美國福音廣播電台李懷德牧師(Rev. Wilbur Nelson)寄來的信,他說願意負責播道兒童之家的全部經濟需要。」

原來上帝早就感動了李牧師,請他負起支持兒童院的工作。最初他並不知道要幫助哪一家兒童院,直至有人告訴他香港播道會設立了兒童之家。李牧師透過電台節目《清晨崇拜》的收益,支持播道兒童之家的需要。

後來,申姑娘眼見需要幫助的兒童越來越多,想到要發展更大的院舍。1961年,政府撥出土地,李牧師在美國積極籌募經費,1963年大樓在現址落成,並正式啟用。院舍首度收容80多位由嬰兒到步入少年階段的兒童,由從前2個小家舍變成6個家舍。

申姑娘和李牧師都希望播道兒童之家真能成為孩子們的一個「家」,跟第一代院友創造了一個新字 ── 兒童之「寉」 (讀音:家),寓意屋簷下住了人和主,有屋、有「人」、有「主」就是家。為了與孩子們更為親密,營造家的氣氛,申姑娘讓大家叫她「亞姨」,其他職員多以哥哥姐姐稱呼。

直至上世紀70年代後期,申姑娘由院長轉任為顧問,讓本地同工處理院務;至她1982年退休時,她親眼見證在播道兒童之家長大的陳文耀接任院長後,便返回美國定居,並繼續在當地積極參與宣教和兒童事工。

2005年,申姑娘因為感冒和肺炎入院,她的親生妹妹、七位舊院友及其家屬,陪伴在側。最後,她於3月29日離世。申亞姨一生忠於所託,完成上帝交付她的使命,以基督的愛,綻放出璀燦的光輝。

那些年,一個遠方的姑娘千里迢迢來到香港,成為很多小孩的亞姨。

今日,播道兒童之家裡只有哥哥姐姐,因為亞姨只有一個,就是申路得姑娘。

申亞姨的大愛精神,一直傳承。

申姑娘 - 播道兒童之家永遠的亞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