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 守護悲歡兒家 這個院長不太冷

小小兒童之家,住的都是悲傷的孩子,羅美珍這個當年最年輕的院長,不再年輕,她說陪伴孩子走人生艱難的小段路,至少不孤單。 謝榮耀攝

60週年大重聚,上月中,逾300昔日院友,又回到播道兒童之家。「遠至美加英國都有,第一代喺兒家住嘅孩子,年紀最大嘅已66歲」。院長羅美珍感歎。20年過去,這個當年最年輕的院長,已不再年輕。在兒家,她老早榮升嫲嫲;又以媽媽身份,為即將出嫁的兒家女兒「上頭」,見證失去父母的孩子長大成人,找到自己的第二人生。「可以陪佢哋走上小段路就好」。小小院舍,載滿悲歡離合,人生再艱難,她說能夠同行,至少不再孤單。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兒孫滿地……」一對兒女還是「小學雞」,羅美珍已「嫁女」,榮升外母。借出毗連的院長宿舍,讓長大了的孩子出閣,沒血緣關係的一家人,在大喜日子,都成了淚人。「一埋位已爆喊,喊到對眼腫晒」。都是開心的眼淚。婚後已為人母的家儀,這天回到娘家,坐在熟悉的七彩小操場,說着,又紅了眼晴。只因,曾幾何時,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遙不可及。

「我冇見過親生爸爸,對上一次見到媽咪,已係廿幾年前」。那是簽署放棄撫養權的午後,時年9歲的她,印象深刻。由小四至中五,離開原生家庭,在這裏,她學懂打理家務、學懂站在台上唱歌,更學懂追尋自己的幸福人生。「有次跟羅姑娘出去表演,佢教我彈琴,我同佢講少女心事」。渴望被愛,小妮子謂,同學都不知她的家庭背景,唯有這裏,她最自在,認識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17歲離開,結婚生子。

「6個姐妹,返到嚟,成晚喺度傾往事」。偷出宿舍買零食、遇上喜歡的人,那8年,有喜有悲。除了這個娘家,最親的,是86歲的舅公,老人家記掛身後事,心願葬在婆婆毗鄰,親母是灰位持有人,數月前家儀登報尋人,透過面書相認。「佢話想維持現狀,見一面都唔想」家儀淡然的說。沒有再見,已是陌路人,唯一遺憾,是讓一直沒離棄她的舅公,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時,心願未了。

生活不是童話,這裏的孩子,大抵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傷心過去。羅美珍謂,在兒家長大的孩子都很早熟,習慣沉默,努力取悅,只因總在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我成日同佢哋講,盡力去做未必一定改變到,但唔做肯定會更差」。沒法贏在起跑線,就算跌跌撞撞,至少要盡最大努力,走到終點,這是羅美珍的信念。

六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爸爸是漁民,小時候住木屋,貧苦但快樂,讓她相信愛確可勝萬金。「生活不富裕,但好感恩,爸爸好痛鍚我,可能因為咁,就算見到幾多唔開心嘅嘢,我對人嘅睇法,始終比較正面」。97年入職兒家,時年30,最年輕的院長。大學讀社工,做過1年多教師,她自言是理想主義者,總想影響別人,帶來改變。「職位要求至少5年行政經驗,我根本唔符合條件」。

膽粗粗一試,那想到三輪面試過關斬將獲取錄,一做19年。「嗰時好怯,最記得第一日返工着晒套裝,輸人不輸陣」。她大笑。上一任院長一早離職,這個初哥院長,只能摸着石頭,邊學邊做,代表兒家出席社署會議,處理勞工保險,問題排山倒海。但初生之犢,勝在夠勇,接手後力推相對寬鬆的管理模式,有人叫好,阻力自也不少。努力在團體紀律與個人需要之間,尋求平衡,她花了3年。

改變無疑費力,要開拓新局,則需要膽色。兒家受社署監管,規定院友只能住到18歲,有孩子為了外出租房被迫輟學打工、有孩子快快嫁人只望有落腳處,羅美珍看在眼裏,很痛心。「佢哋返嚟同我講,生活好困難,喺深水埗大角咀租劏房,撞番晒好多以前嘅院友」。她服務的只是中小型的教會機構,勤力申請基金,4年前終落實擴建,用盡兒家原址的地積比,加建5層高新大樓,為「被離開」的孩子提供過渡性的輔導及住宿安排。

「我成日同佢哋講,機會只會留俾有準備嘅人,如果你嘅成績根本唔好,人哋想資助你讀上去都冇用」。有成績優異的女孩,為了男友輟學早早嫁人,還有「但求有飯食對人生毫無憧憬」的小孩,都叫她感慨萬千。「有孩子問,我已經每晚祈禱,點解媽媽仍有毒癮?」坦率的她直言,有時就連她這個院長亦啞口無言,面對難過的孩子,安慰的說話不管用,就抱抱他。「可以陪佢哋走上小段路就好」。人生再艱難,在一起,就有力量,至少,不會那麼孤單,面對悲歡離合,仍未看化的羅美珍說。

婚後已為人母的家儀(左),這天回到娘家,坐在熟悉的七彩小操場,說着,又紅了眼晴。曾幾何時,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遙不可及。 謝榮耀攝
這天,羅美珍以媽媽身份,在兒童之家為即將出嫁的家儀「上頭」。兩個沒血緣關係的人,哭成淚人。(被訪者提供相片)
羅美珍身處的,正是5層樓高的新大樓,四出奔走籌款,推自負盈虧過渡計劃,助離開兒家的孩子獨立生活,找自己的第二人生。 謝榮耀攝
這裏的孩子,都有不堪回首的傷心過去。由小四至中五,離開原生家庭,在兒家成長,家儀直言,以前的自己「收收埋埋」,並不快樂。 謝榮耀攝
兒家嫁女,院長羅美珍盛裝出席婚宴,看到孩子長大成人,找到幸福,這個感性院長哭過不停。(被訪者提供相片)
長年住在兒家毗連的宿舍,一對仔女與兒家的孩子是鄰居。這天,兩個小小人兒(圓圈)是家儀姐姐的花仔花女。(被訪者提供相片)
借出毗連的院長宿舍,讓長大了的孩子出閣,誰說沒有家?羅美珍說,這裏就是他們的家。(被訪者提供相片)
60週年大重聚,逾300昔日院友回到播道兒童之家,第一代兒家孩子,年紀最大的66歲,已是別人的爺爺。(被訪者提供相片)

記者:呂麗嬋  《蘋果日報》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161203/WGPVKBJ7WS6NZJSPCAWYSHRECI/

分類

最新消息

ECH青年宿舍•市區中的「好歸宿」

18歲後何去何從? 要自立生活,先要「安居」! 位處黃大仙的播道兒童之家(ECH) 的青年宿舍,提供市區中的廉價過渡性居所,透過第二人生助跑服務,讓家舍青年找到人生綠洲,一個給予力量和憩息之地,得著原生家庭不能給予的家的感覺。

閱讀更多...